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

言情中文网 www.yanqingzw.com,袁腾飞讲历史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!

兵。因为朝廷不给农民分地,农民就没法服兵役,因此宋朝的农民不用服兵役,皇帝出钱让他们当兵。宋朝是中国历史上军队全部职业化的朝代,实行募兵制,军人全是职业军人,当兵是工作。但农民来当兵是因为当兵有饭吃,不是来玩命的。所以养的兵很多,但没有战斗力。宋朝的官俸军费开支占到国家财政总收入的80%以上,开支浩繁。

    第三,辽、西夏对宋形成了严重的威胁。

    辽是中国北方游牧民族契丹族建立的一个政权,北宋曾经两次伐辽,被打得很惨,不得已采取守势,这样辽军便可采取攻势。北宋跟辽议和,每年要给辽银绢。西夏是西北游牧民族党项族建立的,北宋跟西夏的战争也失利,只好议和,给银绢。但花钱不一定买得来百分之百的太平,辽、西夏仍然对北宋构成严重威胁。

    2.王安石变法措施

    第一,理财措施。

    王安石的理财措施是“民不加赋而国用饶”。不增加老百姓的赋税,但要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。这样就得从官僚地主手里拿钱,通俗地讲,就得劫富济贫。

    理财措施的第一点是青苗法。每年青黄不接时,官府贷款或分配种子给农民,待收获之后加20%利息。减轻农民负担,增加政府收入,减少官僚地主的盘剥。

    第二点是募役法。农民原来要给官府服役,现在不去服役也行,但得交钱代役。原来官僚地主不服役,也不交钱,现在一样都得交钱。这样国家收入增加了,农民在农忙季节就可以不用去给政府服役,官僚地主的免税特权也没有了。

    第三点是方田均税法。

    方田均税法就是丈量土地,按田亩的大小、土地的肥瘠缴税,看看谁的地又多又肥,谁的地又少又贫瘠。地肥地多的多缴税,地少地贫瘠的就少缴税。这项措施有利于农民,有利于国家,不利于地主。

    第四点是农田水利法。

    农田水利法的实质就是开垦农田,兴修水利。

    第五点是市易法。

    第六点是均输法。

    第五点、第六点都是为了平抑物价,防止不法商人哄抬物价,尤其是防止他们贱买贵卖。总之一句话,这些理财措施都有利于国家和农民,不利于地主和官僚,所以必然遭到官僚地主最激烈的反对,这是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。

    第二,强兵措施。

    强兵措施首先应该提到的就是保甲法。老百姓五家一保,十家一大保,五十家一都保。一家如果有两个男丁的,出一丁为保丁,保丁没事的时候要练兵,准备打仗,这便是民兵。

    其次是将兵法,固定的将官带固定的士兵,军将之间得互相了解才能作战。原来宋朝搞的更戍法,兵不识将,将不识兵,三年一易。王安石说这不行,这是防内不防外,对外战争肯定失败,因此要用固定的将官训练固定的士兵。

    同时,还有保马法。中原王朝跟北方民族打仗吃亏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缺少骑兵,养马开支浩大。所以王安石想了一个招,老百姓不愿意服役的可以替朝廷养马,一户养两匹,打起仗来你把马交出来,养死了你得赔。保马法太想当然了,战马不能这么养。

    最后是设军器监,维修武器。宋朝军队战斗力差,但装备很先进,尤其是火器。世界火器的雏形就在中国,三大火器类型——爆炸类、燃烧类、射击类在宋朝全都具备。

    第三,教育措施。

    教育措施首先提到的是废明经,设明法,培养实用型人才。

    其次是整顿太学,把学校变成变法的思想舆论阵地,为变法培养人才。太学原来都是当官的子弟才能进,现在让平民子弟进去读书,平民子弟自然对王相公感恩戴德。

    3.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

    王安石变法轰轰烈烈搞了多年,最后失败了。为什么会失败?

    变法之所以失败的首先是官僚地主反对,第二个原因是用人不当,但考试的时候会补充一些材料,从王安石个人及变法措施的失当之处着眼。王安石变法反对的力量太大,连皇上的奶奶都出面骂他。所以这时候谁要支持王安石变法,在王安石眼里就是大好人,只要有人表示支持变法,不管真支持还是假支持,王安石都用。

    这样一来,很多奸邪小人来找王安石,表示坚决支持变法。王安石一看表态这么坚决,给个官儿做,去变法吧。到了地方,为了让王相公看到政绩,就把变法措施执行得有些走样。比如青苗法,农民都得跟官府借钱,不需要也得借,农民借完还不起咋办?村里的地主给全村的农民做担保,农民不还你来还。这么一搞,村里不但农民跑光了,连地主也跑了。因此,青苗法反而加重了老百姓的负担。

    再者,王安石说“民不加赋而国用饶”,但地主也是民,只要没戴上乌纱没穿上官袍就是民,所以地主就攻击王安石,你为什么要增加我的负担?官僚的负担也被加重,于是官员就跟皇上讲,安石新法乱天下。皇上说,王安石变法与士大夫多有不便,但与百姓未必不利。当官的问皇上,你与士大夫共天下还是与百姓共天下?士大夫是这个国家的统治基础,要得罪了士大夫就违背了太祖皇帝的遗训,就是不肖子孙。拿祖宗遗训来压皇上,皇上没辙了。

    最后,孔圣人讲“君子喻于义,小人喻于利”,商人为什么居四民之末?逐利。《琵琶行》里说:“商人重利轻别离,前月浮梁买茶去”。白居易这是蔑视的口气。王安石希望“国用饶”,要的是义还是利?逐利是君子还是小人?小人怎么能治国呢?更何况是与民争利。中国古代官员最基本的一条原则就是不能参与买卖,不能与民争利。当官的要是参与买卖,老百姓的买卖就没法做了。王安石干的就是与民争利的事儿。青苗法非让农民跟官府借贷,这不就是与民争利吗?由于这些原因,变法最终失败了,没搞下去。

    (四)戊戌变法

    戊戌变法是很重要的内容,政治制度里讲,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中也讲,因此这个问题一定要掌握好。

    1.戊戌变法背景

    第一,甲午战争后中国具有强烈的民族危机。

    有人认为,1894—1895年的甲午战争是传统中国跟近代中国的分界线。甲午战争以前中国也打败仗,两次鸦片战争败给英、法,但在亚洲还是老大,还是万国来朝。但甲午一战,日本以区区数万之众、寥寥数十舟师,一战剪我最亲之藩属,朝鲜就没了;再战陪都戒严;三战陷我水师,北洋水师打没了;四战就威胁到京城了。

    中国人痛定思痛,我们为什么干不过日本?小日本一千多年来衣冠唐制度,礼乐汉君臣,怎么能把我们打败呢?因为人家明治维新,不光学西方的技术,还学习西方的制度,咱们学西方就学了个皮毛,这不行。梁启超先生讲:“吾国四千年大梦之唤醒,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、偿二百兆始。”西方列强一看,日本都能打赢中国,证明中国确实衰落到了一定程度,于是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。中国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险,这个时候不做彻底的变革是不可能救国的。

    第二,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。

    清朝一直奉行重农抑商政策,不支持资本主义发展,这个时候朝廷要给日本支付赔款,要还欠列强的账,就得增加税收,朝廷认识到发展工商业绝对比土里刨食来钱来得快。于是,便放宽了对建工厂的限制。《马关条约》签订后,西方列强对华资本输出,进一步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。既然中国能够为外国资本主义提供市场、原料和劳动力,就也能为本国资本主义提供市场、原料和劳动力。所以西方列强的入侵具有双重性,一方面加剧了中国的落后;另一方面在瓦解了中国自然经济的同时,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。

    实际上我们看到,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每向前发展一步,都是在侵略战争之后。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民族资本主义产生,甲午战争之后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,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。八国联军侵华之后,朝廷搞新政、预备立宪,民族资产阶级力量进一步壮大,最后孙中山先生领导辛亥革命,彻底把清朝推翻了。因此,西方列强每一次侵略的加剧,都伴随着中国近代化程度的进一步加剧。

    2.百日维新

    1898年6月,光绪皇帝颁布《定国是诏》,开始变法。因为1898年是农历戊戌年,所以历史上称为“戊戌变法”。这次变法历时共103天,又称“百日维新”。

    3.变法措施

    政治方面:允许官民上书言事,裁撤冗员,取消旗人由国家供养的特权,准其自谋生计,等。

    经济方面:设立农工商总局,鼓励发展农工商业;提倡私人兴办工厂,奖励创新发明;设立铁路、矿务总局,鼓励商办铁路、矿业;改革财政,编制国家预算、决算,等。

    文化教育方面:改革科举制度,废除八股;在各地成立中小学堂,在京师设立大学堂;准许民间创办报馆、学会;设立译书局,组织翻译外国书刊。

    军事方面:建立新式军队,按新法练兵,添造兵船,增强海军实力。

    光绪帝没有采纳康有为、梁启超等人先前提出的“行宪法,开国会”、设立制度局等主张。新政的许多措施内容切中时弊,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,并给民族资产阶级参政提供了可能性,因此得到了民族资产阶级和开明地主的支持。

    4.变法结果

    由于维新变法触动了很多人的利益,社会上反对势力很大。新政措施的推行遭到守旧势力的强烈抵制和反对。新政开始不久,慈禧强迫光绪以皇帝名义解除光绪帝老师翁同龢的职务,再任命荣禄为直隶总督。光绪为贯彻改革措施,任命谭嗣同、刘光第、杨锐和林旭为军机章京,参与变法。慈禧极为恼怒,加快了政变步伐,与荣禄勾结,企图扑灭新政。

    光绪帝和维新派把希望寄托在袁世凯和列强身上,希望得到支持。但袁世凯与慈禧太后和守旧势力密切勾结,列强同样也没有支持光绪帝和维新派。

    1898年9月21日,慈禧太后和旧势力发动政变,囚禁光绪帝,重新“训政”。28日,谭嗣同、杨锐、刘光第、林旭、杨深秀、康广仁被杀,史称“戊戌六君子”。政变后,除京师大学堂被保留下来之外,其他新政措施全被取消。“百日维新”宣告失败。

    5.变法影响

    戊戌变法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政治运动,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机,以变法图强、救亡图存为目标,进行广泛的宣传,激发了人们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。

    通过变法,维新派将自己的思想付诸实践。他们反对封建专制,主张兴民权,提倡新学,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,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,这是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。

    维新运动留下了许多遗产,诸如解放思想、变革观念、建立社团、兴办学堂、创办报刊、提倡女学、改易风俗等。这是它贡献给时代,也是它留给后人的最宝贵的精神遗产,成为中华文明史上的宝贵财富。

    6.失败原因

    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变法基础薄弱,守旧势力强大。变法的基础过于薄弱,在中国只有先进的爱国知识分子、开明地主、一些民族资本家支持变法。这些人在中国少得可怜。变法失败之后,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严复说,在中国维新跟守旧的人的比例是1∶1000,基础太薄弱了。

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